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正文


关于组织我校研究生参加中国研究生“美丽中国”创新设计大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创新大赛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5-07-15 | 作者: | 阅读次数:

各学院:

为聚集青年研究生投身保护动物、植物、微生物、生态环境多样性等领域的科技创新、青年成长、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公益宣传,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领域研究生教育交流与创新发展,加速相关新理论类成果、新技术类成果和新服务类成果的推广传播,经研究,决定组织我校研究生参加2025年中国研究生“美丽中国”创新设计大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创新大赛(以下简称“大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大赛简介

大赛是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主题赛事之一——中国研究生“美丽中国”创新设计大赛2024年新设专项赛,由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指导,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办,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人类美好家园”为主题。本次大赛将与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的边会相结合,由浙江农林大学承办。

二、赛题说明

大赛聚焦“动物、植物、微生物、生态环境、国际综合”五个领域设置五类赛题。以下为赛题的案例导引和赛题要求,供参赛选手和团队参考。

赛题1:动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

1、智能健康监测守护驯养动物的多样性平衡

2、肠道健康守护濒危和珍贵野生动物多样性。

赛题要求:鼓励参赛选手和团队针对动物疫病防控、健康管理、多样性保护等科学技术问题,重点聚焦农场动物、宠物以及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疾病监测和健康管理,通过调研描述、试验研究、产品研发、案例分析等创新实践,为动物多样性保护以及维护人和动物健康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作品需提交含实验数据、且形式为带语音讲解的PPT和相关的附件(文档、图片、视频、动画等)。

赛题2:植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

1、古树名木保护与利用

2、森林植物健康组分的挖掘与利用

赛题要求:鼓励参赛选手和团队聚焦植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中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重点围绕古树名木科学保护和森林植物健康组分挖掘两大方向,通过调研描述、试验研究、产品研发、案例分析等创新实践,为植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最终成果需兼具理论意义与应用潜力。作品需提交含实验数据、且形式为带语音讲解的PPT和相关的附件(文档、图片、视频、动画等)。

赛题3:微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

1、生物农药与植物健康

2、致病微生物与食品安全

赛题要求:参赛者需围绕“微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主题,在生物农药与植物健康或致病微生物与食品安全方向中任选其一,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研究内容应包含科学问题分析、技术方法设计、实验/模拟验证及可行性评估。生物农药与植物健康方向:需明确目标作物及病虫害,筛选或改造高效生防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等),阐明其抑菌机理或促生作用,并结合实际应用场景(如大田、温室)设计施用策略,评估其环境兼容性及经济性。致病微生物与食品安全方向:需针对特定食源性病原体(如单增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开发快速检测、精准溯源或高效防控技术,要求方法灵敏度高、成本可控,并符合食品安全监管需求。作品需提交含实验数据、且形式为带语音讲解的PPT和相关的附件(文档、图片、视频、动画等)。

赛题4:生态环境多样性保护与利用

1、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综合景观修复原理与实践

2、“千万工程”背景下的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模式

3、我国新兴自然保护地体系协同对生态系统保护助力路径

赛题要求:立足不同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的实际特征,在理论层面探索景观格局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提升的内在机理,在实践层面凝练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与生态景观营造系统模式,在民生层面构建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转化的普惠机制;要求系统开展基础性、创新性和应用性研究——基础研究需梳理国内外案例并建立协同保护数据库,创新研究应设计评价指标体系与地域适应性保护模式,应用研究须开发决策支持工具包并形成政策建议;最终提出兼具创新性、可操作性和推广价值的解决方案或工具箱,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形成生态保护与共同富裕双赢的模式总结,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修复、乡村可持续发展及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中国方案。作品需提交含实验数据、且形式为带语音讲解的PPT和相关的附件(文档、图片、视频、动画等)。

赛题5:国际综合赛道

主题:“中国方案·全球共享——青年视角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文明互鉴”

赛题要求:聚焦“生物多样性保护”,以“中国实践+全球视野”为内核,展现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创新探索、传统智慧与全球担当,推动青年成为“文明互鉴的传播者”和“全球治理的参与者”。创作要求:中外学生联合组队,每队应包含至少2名外籍研究生,鼓励多国籍、多学科背景学生协作;参赛作品以短视频形式呈现,时长5-8分钟,语言要求为英文,需包含实地调研画面、人物访谈、数据可视化、文化符号等。此外,需提交创作说明一份(2000字左右,需包含“中国经验如何可复制”“青年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等内容)。

赛题说明及案例引导详见附件1及大赛官网:https://cpipc.acge.org.cn//cw/detail/2c9080189073beab0190b560702408d1/2c90801597ac152c0197b4c8670c7043

三、参赛规则

(一)参赛资格

参赛对象为我校在校研究生及已获我校研究生入学资格的本科毕业生和本研贯通学生。

(二)人数要求

以参赛队为基本报名单位,每支团队参赛队员1-5人,设置队长1名。每个参赛队可选定指导教师1-2名。允许跨校组队,以队长所在单位为报名单位。

(三)作品提交

参赛研究生请登录“研创网”注册账号(https://cpipc.acge.org.cn),并由队长报名参赛,已获得研究生入学资格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注册时请备注研究生培养单位,完善报名信息和完成组队。报名完成后请及时联系研究生院进行资格审核。

联系人:郭老师

联系电话:60600280

参赛作品文案除基本信息外,主要包含如下六个方面内容:

1.参赛题目:聚焦赛题覆盖的核心要素,突出保护与利用的理论基础,或卡脖子问题,或技术发明,或解决方案。不超过30字,一般不设副标题。

2.科学问题:陈述选定赛题的背景、国内外进展;提出有待深入研究创新的科学问题,或技术难题,或需要完善的解决方案。2000字左右。

3.目标任务:基于选定的问题,提出参赛作品的目标和任务。400字左右。

4.主要内容:任务落地落实对应的具体调查研究、科学试验、方案优化等内容。800字左右。

5.实效与创新:陈述参赛作品在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服务方面取得的实效,评价成果的创新性。800字左右。

6.成果及附件:支持参赛作品实效与创新的有关论文、专利、技术方案、软件著作权、奖励证书、应用证明等,包含参赛作品相关的短视频。附件支撑材料不超过10件。

参赛单位回执单见附件3;参赛作品申报书,见附件4。

(四)作品要求

以提交大赛的作品为准,同一参赛队伍限选定1个赛题提交1件作品。参赛作品内容应紧扣大赛主题及赛题要求,必须为原创作品,不得使用参赛选手(团队成员)以外他人已公开发表或已在其他大赛中获奖的作品参赛。

参赛作品涉及下列内容时,必须由申报者提供有关部门的证明材料,否则不予评审。

(1)动植物新品种的发现或培育,须由所在单位科研部门开具证明。

(2)对国家保护动植物的研究,须有研究过程中未产生对动植物繁衍、生长不利的影响的说明和承诺。

(3)新药物(含兽药、农药)的研究,须有卫生(农业)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鉴定证明。

(4)医疗卫生研究须通过专家鉴定,如有在公开发行的专业性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请同时提交。

(五)知识产权与作品产权

参赛作品的知识产权归参赛者个人和团队所有。大赛组委会有权将参赛团队提交的参赛作品、参赛团队信息用于宣传、相关出版物,有权指定及授权媒体发布、官方网站浏览及下载、展演(含巡演)等活动项目。

(六)组织声明

大赛专家委员会享有对赛题的最终解释权,保留对比赛规则进行调整修改的权利、比赛作弊行为的判定权利和处置权利、收回或拒绝授予影响组织及公平性的参赛团队奖项的权利。

(七)大赛纪律

请参赛研究生培养学院尽力为参赛队员和参赛队伍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支持服务,督导参赛队员遵守大赛纪律。参赛队员必须遵守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引用文献必须注明来源,参赛作品必须是参赛研究生直接参与完成和做出贡献的研究成果,作品中出现与此相违的“成果”视为学术不端,一经查实,参赛作品和参赛队伍将接受处置。大赛专家委员会将对所有提交作品进行查重和相似度检测,相似度高于专家委员会参照有关范例确定的阈值,将判定为“违规”。参赛作品文案中引用他人的内容,必须明确标注引用来源,否则按“抄袭”认定。大赛组委会中设置监督与仲裁专家组,按照有关规定参与处理赛事中的违规行为;违规的选手和参赛队伍将取消获奖资格,处理结果通报其所在培养单位。

四、赛制赛程

本届大赛分为初赛、全国总决赛两个阶段。初赛采用网上评审形式,决赛采用现场答辩和路演等形式。

(一)初赛

参赛学生(队伍)通过大赛官方网站提交参赛作品。由专委会、各院校推荐评审专家组成专家库,初赛由专家对所有作品进行线上评审,一般每个作品3名专家评审。评分标准详见大赛官网。

(二)全国总决赛

全国总决赛采取现场竞赛和展示方式进行。进入总决赛的参赛选手和团队需要到总决赛指定现场对提交参赛的作品进行现场演示和讲解(或包括参赛作品相关的实物展品展示),回答大赛评审专家的质询。大赛专家委员会委托评审专家组现场对进入总决赛的作品进行评比和打分。总决赛决出的冠亚季军作品将于2025年9月23日在第五届全球生物圈保护区大会(5th WCBR)上进行分享展示(全英文)。

赛程时间:

报名及参赛资格审核:即日起-至8月20日

在线提交作品:2025年7月20日至8月20日

初赛专家在线评审:2025年8月20日至9月6日

公布进入全国总决赛队伍与作品:2025年9月8日

总决赛现场路演、评审及颁奖典礼:2025年9月19日-21日,总决赛具体时间,以大赛官网通知为准。

五、作品提交及要求

1. 参赛作品提交形式为带语音讲解的PPT和附件。需将参赛作品(文档、图片、视频、动画、带语音讲解的PPT等)打包压缩上传至百度云盘,上传完成后为参赛作品压缩包生成分享链接(提取方式务必选择分享链接自动填充提取码)并确保链接1年内有效,随后在系统提交作品处提交作品链接。压缩包命名规则:赛题-单位+团队名称-作品名称。初赛阶段不要求参赛队伍提交实物。进入全国总决赛的作品根据通知做好参加第五届全球生物圈保护区大会(5th WCBR)现场展示的相关准备。

2. PPT是大赛评审的主要依据,包括但不限于参赛题目、科学问题、目标任务、主要内容、实效与创新、成果及附件等内容,突出新理论(新发现、新知识、新思路、新模式)、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法、新装备、新工具)和新服务(新标准、新平台、新案例、新作品)等成果。PPT必须提前录制语音讲解,并可以动画、视频等形式展示,播放时间不超过5分钟。

3. 评审中需要保密的信息不得在作品视频和附件中体现,初赛获得推选入围全国总决赛的参赛作品中严禁出现个人信息、指导教师信息、学校信息等,遵照三公原则做好有关评审环节。

六、奖励及资助

(一)大赛组委会奖项设置

本届大赛设置本届大赛设置一等奖(含冠亚季军),二等奖和三等奖、优秀组织单位、优秀指导教师等奖项若干,具体数量由组委会根据参赛情况确定。

(二)校内奖励

1.学校将对获得以上奖项的学生进行表彰与奖励。一般情况下,竞赛奖励按照获奖之时学校执行的研究生竞赛奖励标准发放,获奖时间以竞赛获奖证书日期为准。同一参赛队伍所获奖励以该队所获得的最高奖励为准,不重复奖励。

2.在决赛中需要出差外地参加竞赛时,根据大赛组委会的安排,研究生院将承担实际发生的合理费用(金额以正规票据为准),出差标准参照财务处出差相关管理规定执行。

3.在全国决赛中获奖的研究生,在参评国家奖学金、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等奖项评审时,其获奖竞赛级别按国家级竞赛级别认定。在华北赛区中获奖的研究生,在参评国家奖学金、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等奖项评审时,其获奖竞赛级别按省部级竞赛级别认定。

请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做好大赛的宣传动员工作,鼓励广大研究生跨专业、跨学科组队参赛,报名以团队负责人所在学院为归口管理单位。以上通知内容解释权归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更多赛事信息,详见大赛官网。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2025年7月15日


相关附件:
  • 附件1:赛题说明及案例引导.docx
  • 附件2:参赛申报书.docx
  •  
     

    版权所有:天津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联系我们
    河西校区:天津市河西区大沽南路1038号 邮编:300222 滨海校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十三大街29号 邮编:300457
    网站设计与技术支持:天津科技大学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办公室